Eric Hsu/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
大家都說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又說抖音就是國安統戰破口,那 TikTok 抖音究竟怎麼影響台灣社會,具體又影響了我們些什麼?
2025年,我們與清大社會所 沈秀華老師以及中研院社會所 林宗弘老師合作,透過三份獨立但彼此呼應的研究報告,深入探索 TikTok 在台灣不同使用群體中的影響力,並解析其對政治態度、民主認同、對中國的理解與抵抗意志的潛在塑造作用。這些研究也特別關注青少年使用者,因為他們不僅是當前社會對話場域和公共討論的主要參與者,未來更將成為關鍵的決策力量。而 TikTok 抖音,作為當前頗具影響力的社群平台,其高度集中的演算法與深植的文化氛圍,讓活躍使用者及年輕一代在頻繁的使用中,可能被引導與塑造,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其對政治、社會與國際關係的認知。
2025年「台灣 TikTok 使用者調查計畫」的三份報告深入剖析了這個社群平台如何影響台灣民眾與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民主信念與兩岸議題認知,揭示其對台灣民主韌性的潛在挑戰。從質化訪談到全國量化調查,研究顯示,TikTok 的沉浸式體驗與精準演算法正悄然重塑台灣社會的政治想像。
TikTok 的吸引力源於其「易消費」的短影音形式與高度個人化的內容推送。然而,這些特質也讓 TikTok 更容易成為政治敘事與資訊操弄的溫床。報告指出,平台常以密集且隱性方式融入政治訊息,例如透過台灣內部議題塑造「民主體制失敗」的印象,或傳達「兩岸統一對生活影響不大」的論述。這些訊息在活躍使用者 — — 每天花數小時瀏覽平台的民眾中,尤其具影響力。
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的政治態度呈現顯著分歧。量化調查顯示,活躍使用者更依賴網紅(KOL)作為資訊來源,對這些管道的信任度高出非活躍使用者一倍以上。他們對台灣政府制度的支持度較低,且在兩岸議題上,雖然多數人認為中國政府是緊張關係主因,活躍使用者更傾向將責任分攤給民進黨與美國,且對「中國武力攻台,美國不會援助台灣」的疑美論表現出更高認同。此外,他們更願意接受「統一後生活變化不大」的觀點,並在兩岸關係中優先考慮經濟利益更大於國家安全。
青少年對兩岸議題的態度反映出深刻的無力感。質化報告顯示,儘管幾乎所有受訪者雖反對統一,傾向維持現狀,但多數認為若戰爭爆發,台灣無力抵抗。這種消極心態可能與對中國威脅的模糊想像有關,凸顯台灣社會在與青少年溝通中國威脅議題上的不足。同時,TikTok 的沉浸式使用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影響。綜合量化分析發現,活躍使用者更容易傾向「親中」或「民粹懷疑」立場,對「民主本土」或「現況支持」的認同顯著下降,甚至在特定情境下願意接受放棄民主自由。
TikTok 的社會與心理影響同樣令人憂心。平台上的網路霸凌、擦邊色情、詐騙及弱勢族群被娛樂化等問題,讓青少年對其他低年齡使用者的負面影響表示關切。他們支持針對這些內容的監管,但強烈反對封禁 TikTok ,認為這侵害言論自由,甚至可能讓台灣走向威權審查。這種矛盾心態反映了年輕世代對平台的依賴,以及對其風險的有限認知。
面對這一挑戰,政府與公民社會需採取全社會的溝通策略,強化民眾與青少年對民主價值的理解與對中國影響的警覺。否則,TikTok 可能在無形中重塑台灣的政治態度,對民主的未來構成深遠威脅。
本專題共收錄三篇報告,分別聚焦於:
- 關注青少年群體在使用 TikTok 過程中的社交經驗,進一步探討平台演算法主動推播的內容如何影響他們對兩岸政治、台海衝突的理解與態度。同時,也納入他們對 TikTok 潛在負面影響的看法,以及面對「TikTok/抖音是否該封禁」這一爭議性議題時所抱持的觀點與立場。
- 以本計畫的大型全國量化資料為基礎,呈現 TikTok 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在資訊使用習慣、網路成癮傾向、內政與民生議題、兩岸與國際政治觀點、中國統戰與外宣訊息的感知情況,以及主觀幸福感等面向的顯著差異。透過這些交叉比較,嘗試描繪平台使用強度如何牽動民眾的公共政治觀點與身心狀態,也讓我們得以更具體理解,在演算法主導的內容生態中,台灣社會可能正面臨的認知重構;
- 探討 TikTok 使用頻率如何影響台灣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對資訊操弄與敘事操控的敏感度,以及對中國統戰策略與疑美論的感知。同時,我們也試圖描繪台灣社會中潛藏的政治態度類型,並透過進一步分析,確認活躍使用 TikTok 正在悄然改變民眾的政治傾向樣貌。
三份報告雖為獨立調查,但彼此交織出的脈絡與趨勢,正反映出當前資訊浪潮中,台灣民主社會所面臨的新型滲透挑戰與社會治理難題。
👇點擊閱讀完整報告:
📘 報告一|精準推播與認知滲透:TikTok 對台灣青少年資訊環境與對中國觀感的影響 中文/ EN
📘 報告二|2025 TikTok 抖音使用者調查:全國網調數據公告 中文/ EN
📘 報告三|抖要抖去何方? — — 活躍使用 TikTok 對台灣民主政治的認知重構 中文/ EN
聯絡我們
社團法人台灣民主實驗室 Doublethink Lab: [email protected]
計畫主持人 社會對話研究員 Eric Hsu: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