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Hsu/ 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
全國網路調查 關鍵發現
- 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相比,從社群平台上的KOL(網紅)或粉專、特定政治人物本人等來源獲取政治與公共議題觀點的比例顯著偏高。尤以社群平台之KOL或粉專為例,活躍使用者的比例為非活躍者的兩倍以上,差距超過18個百分點,顯示意見領袖及KOL在其資訊接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最值得信賴的觀點來源」方面,活躍使用者對於社群平台上的KOL(網紅)或粉專以及特定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亦顯著高於非活躍者。
- 網路成癮相關題組中,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各項題目的「偏同意」比例皆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兩者之間的差距普遍介於12%至22%之間。顯示活躍使用者網路成癮情況上較非活躍使用者普遍。
- 「當前台灣假訊息與網軍主要來源」,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皆有最高比例的受訪者明確認為來源為民進黨(36.5%及29.8%)。非TikTok活躍使用者認為來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比例顯著較高,兩者差距超過7個百分點。
- 「最支持的政黨」選項中,民進黨皆為TikTok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中支持比例最高的政黨,分別為20.9%與26.1%,活躍使用者的支持比例顯著較低。值得注意的是,活躍使用者中選擇台灣民眾黨為最支持政黨的比例明顯較高,達11.6%,顯著高於非TikTok活躍使用者的6.4%。
- 當問及中國對台滲透與統戰策略持續升級時,受訪者認為最可能因此受益的台灣政黨,以國民黨的比例最高,無論在TikTok活躍使用者(33.6%)或非活躍使用者(43.1%)中皆為首位,活躍使用者的比例顯著較低。
- 民主制度仍普遍被認為是最佳的政治體制,非TikTok活躍使用者的比例較高,為65.5%,顯著高於TikTok活躍使用者的59.5%。此外,TikTok活躍使用者在「某些情況下,獨裁可能更好」與「哪種制度對我都沒差」兩項選項中的比例略高於非活躍使用者。
- 對於台灣民主現況的滿意度,無論活躍還是非活躍使用者,皆有略多於一半的受訪者偏向滿意,多數受訪者選擇「有點不滿意」或「有點滿意」的選項。經過卡方檢定,兩者在對台灣民主現況的滿意度上未達顯著差異。
- 關於「台灣社會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司法不公正」,整體約有七成五受訪者傾向同意,較2024電訪數據略為增長。TikTok活躍使用者傾向同意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約7%,且在強度最強的「非常同意」的比例高出近10個百分點。
- 關於「現在的政府跟共產黨沒有差別,台灣沒有言論自由」,TikTok活躍使用者傾向同意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約10%。整體約六成的受訪者表達不同意,這一趨勢與2024年選舉調查結果相符。然而偏向同意的比例上有明顯增長。
- 「對一般民眾而言,中國比台灣更適合生活」,兩群體整體皆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而在兩岸經貿與國家安全權衡的議題上,TikTok活躍使用者相對較接受以經濟利益為優先的觀點。
- 在「誰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議題上,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之間展現出顯著的認知差異。雖然兩者皆較多數認為中國政府應負主要責任,但比例差距明顯。TikTok活躍使用者對於兩岸的緊張,傾向同時將責任歸因於民進黨、美國及中國政府。
- 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約90%受訪者對中國政府持負面態度,以「非常不喜歡」為主,但活躍使用者選擇「非常不喜歡」(33.1%)的比例顯著低於非活躍使用者(38.9%),且在「略為不喜歡」選項上高出約6個百分點;對中國民眾的看法,兩群體均以「略為不喜歡」(各41%)為主,約13%選擇「非常不喜歡」,整體對中國民眾的負面看法相對中國政府較為溫和。
- 本次調查中,3項疑美論敘事相關題目,偏不同意區間的百分比皆落到四成左右,甚至不到四成。整體分佈樣態相較於2024選舉調查數據,往偏同意區間遷移。其中,強度較高的「非常同意」選項上,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以「萬一中國以武力攻打台灣,美國肯定不會援助台灣」一題差距最為顯著,差距達8.8個百分點。
- 在台海衝突與兩岸統一相關議題中,整體皆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傾向不同意「即使放棄民主制度也沒關係」。而「即便兩岸統一,對普通民眾來說生活也不會有太多改變」,TikTok活躍使用者偏同意區間的百分比(45.2%),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33.2%)約12%。
- 「如果中國武力犯台,願不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戰」。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皆有超過5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戰。
- 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必然統一」的官方敘事整體上抱持高度保留且否定的態度,分別為69.7%與79.7%,強烈反對的「非常不同意」選項中,兩群體皆超過25%。
- 針對「新疆人民幸福快樂,中國政府努力保存當地文化」的大外宣敘事,TikTok活躍及非活躍使用者均有65%至近70%傾向不同意,其中活躍使用者在「還滿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選項的比例略低於非活躍使用者,顯示雖雙方多數反對,但活躍使用者的反對強度相對較弱。
前言
TikTok是一個短影音社群平台,國際版由字節跳動擁有,中國版則為抖音。自2016年推出以來,該平台飽受多方質疑,其中多聚焦於資安漏洞、使用者數據保護問題、不實訊息散播,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及其協力者可能透過演算法進行干預的風險。美國司法部與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及各台灣智庫等的報告指出,TikTok對民主國家輿論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
TikTok所推動的短影音形式資訊載體,已顯著的改變大眾的資訊消費習慣。更具體的說,碎片化且快速密集的資訊推播樣態,也強化資訊操弄手法如陰謀論敘事的傳播,令透過「敘事」來建構的「認知偏見」更加潛移默化的對受眾帶來影響。
透過台灣民主實驗室近期報告⎯精準推播與認知滲透:TikTok 對台灣青少年資訊環境與對中國觀感的影響 亦可見,TikTok仍舊會在推播日常娛樂內容外,主動對使用者投放政治相關內容。長期而言,可能會對受眾的某些議題觀點產生持續影響,並塑造對特定政治敘事的接受度。
本計畫針對台灣的TikTok抖音使用者進行網路調查,來試圖探索TikTok的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對於台灣民眾在媒體使用習慣、各項公共與社會議題,兩岸議題與國際政治方面的觀感,以及其他人口變項與心理指標上等不同面向的潛在差異。
過往專案
本次「2025年TikTok抖音使用者調查問卷」之設計,除大幅延續台灣民主實驗室於2022年地方九合一選舉及2024年總統暨國會選舉期間所採用之選舉調查架構外,亦參酌並引用「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央研究院「美好生活大小事」與「中國效應」主題研究中部分問卷設計內容,以提升本研究工具之效度與比較基礎。
請注意「2024年總統暨國會選舉調查」採用市話與手機並行之電話調查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則採網路問卷實施。兩者均依據內政部公布之人口結構進行後設加權,以提升樣本之人口代表性。儘管兩者具一定程度之可比性,可用於趨勢觀察與群體比較,惟須注意不同調查模式可能引致作答行為差異,包含社會期許偏誤、自選樣本特性與問卷互動方式等,故在解釋結果時應審慎考量潛在之模式效應。
本研究得以順利推進,仰賴諸多前人研究成果之累積與開拓,在此謹向所有長期耕耘於相關領域的學者與研究團隊致上誠摯謝意,本調查原始數據及譯碼簿亦開放使用。
期盼本研究能為未來相關議題之探討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實證資料,並進一步深化社會大眾與學術界對TikTok平台影響力之理解。
研究方法
以台閩地區各縣市(含金門縣、連江縣)為調查範圍,年滿15歲以上民眾為調查對象。正式調查於2025年3月10日(一)至2025年3月20日(四)執行,並採事後加權。
本次調查方法採用網路問卷調查,以典通DSIGroup獨家開發之EZChoice行動APP網頁版為執行平台,另由網路社群(批踢踢實業坊 PTT、Dcard、 FaceBook 社團等)邀請合格受訪者填寫網路問卷。調查共計完成2612份成功樣本,含TikTok活躍使用者[1]1097 人、非TikTok活躍使用者[2]1515人。原始數據經邏輯檢誤後,依據我國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母體資料(113 年 12 月底[3]),針對成功樣本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並依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戶籍地區別進行多變項反覆加權(Raking)。
本次全國網路調查實際執行之每日進度如下。
研究數據
本研究旨在探討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媒體使用習慣、各類內政與公共議題、兩岸與國際政治觀感,以及社交與心理狀態等層面上,是否呈現顯著差異。為有效區分受訪者群體,問卷開頭設計兩項篩選題,分別針對受訪者過去一年內TikTok/抖音的使用頻率與單次使用時長進行提問,作為後續資料分類與分析之依據。
本研究對「TikTok 活躍使用者」進行操作性定義,將最近一年內使用頻率達「每週數次以上,且單次平均使用時間為30分鐘以上」者,或「每日多次使用,且單次平均使用時間介於10至30分鐘之間」者,歸類為TikTok活躍使用者;其餘受訪者則歸為非TikTok活躍使用者。
本數據公告報告所呈現之統計結果,均已依據內政部戶政司公布之人口統計結構進行加權處理,以提升推論效度。
資訊使用習慣與網路成癮
首先,透過篩選題,可以看見符合本計畫定義之TikTok活躍使用者之中,過去一年裡的使用頻率以42.3%的每天好幾次居冠,而後依序為每週數次及每天一次。單次使用時間部分,則54.2%多數為30分鐘至1小時以內。這部分與台灣民主實驗室 2025 TikTok抖音台灣青少年使用者調查報告 的觀察近似。
在受訪者日常使用的社群平台方面,分析結果顯示,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在Facebook與YouTube的使用比例,皆落在約55%至60%區間,顯示此兩平台在不同群體間的普及程度相對接近。然而,進一步經由卡方檢定發現,兩群體在Instagram、Threads、Dcard、PTT、微博、TikTok/抖音、LINE、Facebook聊天室、小紅書及微信等平台的使用上,皆呈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針對政治與公共議題的資訊來源進行分析時發現,TikTok活躍使用者最常使用的資訊管道依序為Facebook(39.4%)、YouTube(34.8%)、TikTok/抖音(33.3%)與電視(32.6%)。透過卡方檢定進一步比較後顯示,TikTok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PTT、TikTok/抖音、Facebook聊天室、小紅書、Telegram、電視及紙本報章雜誌等多項資訊來源上,皆存在顯著差異。
可預期地,TikTok活躍使用者透過TikTok/抖音獲取政治與公共議題資訊的比例,明顯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差距將近30個百分點。此外,活躍使用者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小紅書、Telegram與微信等平台上獲取相關資訊的比例亦顯著較高。相對而言,該群體在PTT的使用比例略低,而在透過電視作為資訊來源的比例更是顯著偏低,差距超過12個百分點。
在政治與公共議題的觀點來源方面,TikTok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皆以新聞媒體與新聞台為主要資訊來源,其比例皆超過65%,其中以非活躍使用者略高。經卡方檢定進一步分析發現,TikTok活躍使用者相較之下,從社群平台上的KOL(網紅)或粉專、特定政治人物本人,以及名嘴或時事評論員等來源獲取觀點的比例顯著偏高。尤以社群平台之KOL或粉專為例,活躍使用者的比例為非活躍者的兩倍以上,差距超過18個百分點,顯示意見領袖及KOL在其資訊接收結構中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
至於「最值得信賴的觀點來源」的選擇上,兩群體皆以新聞媒體與新聞台為首選,比例皆超過40%。然而,TikTok活躍使用者對於社群平台上的KOL(網紅)或粉專以及特定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亦顯著高於非活躍者。
在網路成癮相關題組中,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各題目的「偏同意」比例皆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兩者的差距普遍介於12%至22%之間。經卡方檢定,兩群體在該題組的整體作答分佈呈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結果顯示,TikTok活躍使用者在網路使用的成癮與依賴傾向上,表現出相對較高的比例。
在詢問受訪者對於「當前台灣假訊息與網軍主要來源」的看法時,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皆有最高比例的受訪者明確認為來源為民進黨(36.5%及29.8%)。進一步觀察兩群體的分布,TikTok活躍使用者次高依序認為來源為國民黨(13.4%)與中華人民共和國(11.3%);而非TikTok活躍使用者則依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18.5%)與國民黨(16.9%)。
整體而言,TikTok活躍使用者認為假訊息與網軍來自民進黨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差距超過6.5個百分點;相對地,非TikTok活躍使用者認為來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比例亦顯著較高,兩者差距超過7個百分點。
政黨傾向與偏好
在政黨偏好方面,多數受訪者表示未特別支持或厭惡任何特定政黨。然而,「最支持的政黨」選項中,民進黨皆為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中支持比例最高的政黨,分別為20.9%與26.1%,其中TikTok活躍使用者的支持比例顯著偏低。國民黨方面,兩群體的支持比例皆落在20%左右,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TikTok活躍使用者中選擇台灣民眾黨為最支持政黨的比例明顯較高,達11.6%,顯著高於非TikTok活躍使用者的6.4%。
在「最討厭的政黨」方面,TikTok活躍使用者中選擇民進黨為最不支持政黨的比例顯著較高,達35%,高出非活躍使用者將近6個百分點;而國民黨則呈相反趨勢,TikTok活躍使用者為21%,顯著低於非活躍使用者的29.4%,差距超過8個百分點。台灣民眾黨在兩群體間未呈現顯著差異,比例均落在6%左右。
整體而言,對於執政黨的好感度,無論TikTok活躍使用者或非活躍使用者,皆有約六成受訪者落在「不喜歡」的不同程度區間。其中,TikTok活躍使用者選擇「非常不喜歡」的比例顯著較高,達27.2%,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19.4%。相對地,非TikTok活躍使用者的不喜好表現較為溫和,於「有點不喜歡」選項中的比例顯著較高,為28.9%,比TikTok活躍使用者多出6.9個百分點。
當問及中國對台滲透與統戰策略持續升級時,受訪者認為最可能因此受益的台灣政黨,以國民黨的比例最高,無論在TikTok活躍使用者(33.6%)或非活躍使用者(43.1%)中皆為首位,活躍使用者的比例顯著較低。另一方面,TikTok活躍使用者中認為民進黨將因此獲益的比例亦相對接近國民黨,達28%,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17.8%。
各議題觀點
◎台灣民主與內政相關
民主制度仍普遍被認為是最佳的政治體制,不論是TikTok活躍使用者還是非活躍使用者,皆有超過五成五的受訪者持此觀點。非TikTok活躍使用者的比例較高,為65.5%,顯著高於TikTok活躍使用者的59.5%。此外,TikTok活躍使用者在「某些情況下,獨裁可能更好」與「哪種制度對我都沒差」兩項選項中的比例略高於非活躍使用者。
對於台灣現行民主制度的滿意度,無論是活躍還是非活躍使用者,皆有略多於一半的受訪者表達出偏向滿意的立場,且大多數受訪者選擇「有點不滿意」或「有點滿意」的選項。經過卡方檢定分析,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在對台灣民主現況的滿意度上未達顯著差異。
關於「台灣社會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司法不公正」,無論是TikTok活躍使用者還是非活躍使用者,皆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偏向同意(全樣本約為七成五)。儘管調查方法有所不同,相較於台灣民主實驗室於2024年選舉期間進行的電訪數據(68.1%),本研究顯示出明顯的增長。特別地,TikTok活躍使用者偏向同意的比例為80.1%,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73.9%,且在「非常同意」選項中的比例較非活躍使用者高出近10個百分點。
此外,關於「大法官釋憲必須回應台灣廣大民眾的期待」這一議題,兩者皆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偏向同意。TikTok活躍使用者在「還滿同意」及「有點不同意」的比例上均略高於非活躍使用者,而非活躍使用者則在「有點同意」選項上的比例稍高。
關於「現在的政府跟共產黨沒有差別,台灣沒有言論自由」,大約六成的受訪者表達不同意,這一趨勢與2024年選舉調查結果相符。然而,無論是TikTok活躍使用者(46.9%)還是非活躍使用者(36.5%),與2024年時該題全樣本比例(31.4%)相比,在偏向同意的比例上均明顯增長。
具體來看,在本次調查數據中,TikTok活躍使用者在「還滿同意」及「非常同意」的選項中,其百分比明顯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差距約為4個百分點。相對地,非活躍使用者在「有點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選項中,比例顯著高於活躍使用者,分別高出5.3%及7.2%。這些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在關於「對一般民眾而言,中國比台灣更適合生活」的問題上,兩群體整體皆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然而,TikTok活躍使用者中,偏向同意(26.1%)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19.7%)。相反地,非活躍使用者在「還滿不同意」的選項上顯示出顯著更高的比例,與活躍使用者相比,差距接近9個百分點。
在「兩岸交流中,台灣的經濟利益比國家安全更重要」此一命題上,整體而言,超過六成五的受訪者傾向不同意,顯示多數人對國家安全的重視仍高於經濟利益。然而,若進一步排除「有點同意」與「有點不同意」這類較傾向中立的回答,可發現意見分歧的結構更為鮮明。
具體而言,TikTok活躍使用者在「還滿同意」與「非常同意」的比例合計達13.9%,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8.3%;反之,非活躍使用者在「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則顯著更高,兩者差距達6.4個百分點。此結果顯示,在兩岸經貿與國家安全權衡的議題上,TikTok活躍使用者相對較接受以經濟利益為優先的觀點。
在「中國籍配偶幾乎都是中國政府的統戰工具,台灣政府應該嚴格監控」此一說法上,整體受訪者多數傾向不同意,其中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分別有58.6%與56.5%的比例表示不同意,兩者間百分比差距不大,顯示對此議題的觀點較為一致。
然而,針對「執政政府是台灣最主要的假訊息製造者」的看法,則呈現明顯分歧。透過卡方檢定,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之間的作答分布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有53.4%的TikTok活躍使用者傾向同意此說法,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44.3%,差距近10個百分點,特別是在「非常同意」的選項上,活躍使用者高出超過8個百分點。相對地,非活躍使用者在「還滿不同意」的比例則顯著高出超過6個百分點,顯示其對該說法持相對否定態度的比例較高。
◎國際關係與台海局勢
在「誰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議題上,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之間展現出明顯的認知差異。雖然兩組受訪者皆較多數認為中國政府應負主要責任,但比例差距明顯。非TikTok活躍使用者中,有高達51.8%將責任歸因於中國政府,相較之下,TikTok活躍使用者僅為38.9%,低出近13個百分點,差異達顯著水準。
另一方面,TikTok活躍使用者中認為民進黨政府應負責的比例為35%,幾近中國政府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29.4%,顯示其對執政黨的責任歸因較為強烈。此外,TikTok活躍使用者認為美國政府應負責的比例亦達顯著水準,高於非活躍使用者5個百分點以上。
整體而言,TikTok活躍使用者對於兩岸的緊張,傾向同時將責任歸因於民進黨、美國及中國政府,相較之下,非活躍使用者則更集中認為中國政府為主要肇因。
本研究亦透過對台灣TikTok青少年使用者的深度訪談,探索其對中國政府與中國民眾的觀感。儘管受訪者普遍對兩者持負面印象,但在強度與敘事脈絡上呈現細部差異。
在全國網路問卷調查部分,也可觀察到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間在觀感分布上的趨勢差異。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約九成受訪者對中國政府持負面態度,並多集中於「非常不喜歡」的選項。值得注意的是,TikTok活躍使用者中選擇「非常不喜歡」的比例(33.1%)顯著低於非活躍使用者(38.9%),而在「還滿不喜歡」的選項上亦低約6個百分點;相對地,選擇較溫和「有點不喜歡」的比例則較高(38%)。
至於對中國民眾的觀感,兩組受訪者皆以「有點不喜歡」為主要選項(均為41%),且「非常不喜歡」的比例均約13%。經卡方檢定,兩者在該選項上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整體而言,相較於對中國政府的態度,受訪者對中國民眾的觀感雖仍偏負面,但整體強度較為溫和。
有關疑美論相關敘事,值得一提的是與本會的2024電訪數據呈現略微不同的分佈波形。大致而言,2024數據的疑美論敘事題組約有44%至54%的受訪者處於偏不同意的區間。而在本次調查中,3項疑美論敘事相關題目,偏不同意區間的百分比皆落到四成左右,甚至不到四成。整體分佈樣態往偏同意區間遷移。
進一步觀察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分布情形,不論TikTok活躍或非活躍使用者,在三項題目中皆有多數(超過三成)選擇「有點同意」。其中,在「美國只想掏空利用台灣」以及「美國將台灣推向戰爭」兩項敘事中,非TikTok活躍使用者於相對溫和的「有點同意」選項上的比例顯著高於活躍使用者;但在強度較高的「非常同意」選項上,TikTok活躍使用者則明顯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其中,以「萬一中國以武力攻打台灣,美國肯定不會援助台灣」一題差距最大,TikTok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分別為22.3%與13.5%,差距達8.8個百分點。
在台海衝突與兩岸統一相關議題中,調查結果顯示TikTok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間存在顯著差異。首先,在「為了兩岸和平,即使放棄民主制度也沒關係」一題中,30.3%的TikTok活躍使用者傾向同意,明顯高於非活躍使用者的23.4%;而非活躍使用者在「有點不同意」的選項上則顯著高出活躍使用者約7.5個百分點。整體仍皆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傾向不同意「即使放棄民主制度也沒關係」。
此外,當問到「即便兩岸統一,對普通民眾來說生活也不會有太多改變」。TikTok活躍使用者偏同意區間的百分比(45.2%),也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33.2%)約12%,雙方主要差距落在「有點同意」與「還滿同意」兩項選擇上。而TikTok非活躍使用者則是在強度較強的「非常不同意」以及「還滿不同意」上更顯著多於活躍使用者,整體差距超過11個百分點。
而問到「如果中國武力犯台,願不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戰」。儘管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分佈呈顯著差異,但兩者皆有超過5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戰。值得注意的是,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強度較高的「非常願意」上,也小幅領先非活躍使用者。
不令人意外地,在「是否應基於國安因素全面封禁TikTok抖音」一題中,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呈現明顯對立的分布趨勢。在立場相對溫和的選項中,TikTok活躍使用者選擇「有點不同意」的比例明顯高於「有點同意」,差距超過9個百分點;而非活躍使用者則以「有點同意」為主要選項,但僅較次高的「有點不同意」多出不到3個百分點。整體而言,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偏不同意區間的集中度較高,非活躍使用者則呈現意見分布較為分散、立場搖擺的態勢。
在立場強度較高的選項中,兩群體差異亦達顯著標準且更為明顯。非TikTok活躍使用者在「非常同意」因國安考量全面封禁TikTok抖音上,超過活躍使用者近10個百分點。而活躍使用者則是在「非常不同意」以及「還滿不同意」上壓倒性的超過非活躍使用者近16個百分點。
◎中國政治宣傳
在中國政府長期推動的身份認同與兩岸統一敘事方面,儘管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皆有將近四成受訪者傾向不同意「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亦皆有近四成選擇「有點同意」。經卡方檢定顯示,雙方在本題的選項分布並未呈現顯著差異;於立場強度較高的選項中,無論是偏同意或偏不同意的比例亦相近,皆落在約兩成上下。此結果顯示,關於台灣主體性的身份認同議題,仍是當前社會需持續對話與共同建構的重要課題。
至於「兩岸本就一家親,無論以何種形式實現,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岸都必然統一」此類論述,儘管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偏同意區間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超過10個百分點,但兩者皆明顯大多數受訪者持偏不同意立場(分別為69.7%與79.7%),其中在強烈反對的「非常不同意」選項中,兩群體皆超過25%。此一結果反映出,無論是否為TikTok活躍使用者,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必然統一」的官方敘事整體上抱持高度保留且否定的態度。
當涉及新疆地區及人權議題時,針對「當地人民幸福快樂,中國政府也在當地文化保存上做了很多努力」這類常見的大外宣敘事,無論是TikTok活躍使用者或非活躍使用者,皆有超過六成五至近七成的受訪者傾向不同意此一說法。進一步觀察在立場強度較高的選項中(「還滿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TikTok活躍使用者的比例略低於非活躍使用者,顯示儘管雙方多數傾向不認同,但活躍使用者對該敘事的反對強度相對較低。
◎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
本次計畫亦旨在探討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在生活滿意度與心理狀態上的差異,並透過四個相關題目進行比較。在生活快樂程度方面,兩組受訪者均以中性選項「普通」為主,比例均超過四成並接近五成。然而,非活躍使用者在此選項的比例顯著較高,而TikTok活躍使用者則在強度較高的「不快樂」選項中呈現較高的比例,差距約為5個百分點。在生活滿意度上,兩組受訪者同樣多數選擇「普通」,偏滿意的比例則約為四成。
在社交生活滿意度方面,兩組受訪者的選擇主要集中於「普通」的中性區間,偏滿意的比例也約為四成。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約四成受訪者表示「不寂寞」,但TikTok活躍使用者在偏寂寞選項中的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使用者,差距超過9個百分點。
關於社會信任指標的部分,兩組受訪者均有超過五成的人傾向認為「與人往來通常要小心」,且約一成五的受訪者表示「幾乎都要很小心」。經卡方檢定分析,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在此議題的分佈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本研究亦試圖比較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對經濟與生活相關議題的主觀評價。兩組受訪者對目前經濟狀況的整體滿意度相近,多數約四成受訪者選擇「普通」,其次為「不滿意」與「滿意」。TikTok活躍使用者對經濟狀況的滿意與不滿意比例皆略高,而活躍使用者則更集中於普通的中性評價。
而在個人對生活水準與個人努力之公平性感知。大多數受訪者(近五成)認為「還算公平」,兩組差異不大。然而,TikTok活躍使用者在「不太公平」與「很不公平」的比率略高,兩組分佈經卡方檢定分析具顯著差異。
有關相對剝奪感,兩組多數皆選擇「差不多」,皆五成左右,非活躍使用者比例略高約3個百分點。此外,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在其他選項百分比相似,經卡方檢定未達顯著差異。
◎人口統計資料
初步結論
透過TikTok活躍及非活躍使用者在加權後數據的交叉比較與相關統計檢定,得出以下概略結論。更多交叉、相關性、潛在類別分析及反事實分析結果,將於後續的綜合分析報告中提出。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TikTok活躍使用者在接收政治與公共議題資訊的來源選擇上,與非活躍使用者有明顯差異。活躍使用者更傾向從社群平台上的KOL(網紅)、粉專與特定政治人物獲取觀點,其中又以KOL與粉專的影響力最為突出,其比例為非活躍使用者的兩倍以上。此外,他們對這些來源的信任度也顯著更高,顯示社群媒體意見領袖在其資訊環境與議題觀點上佔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儘管無論是否活躍使用TikTok,民進黨皆為受訪者中支持度最高的政黨,同時也與國民黨幾乎並列最「不被喜歡的政黨」。其中,TikTok活躍使用者對民進黨的支持明顯較低,相對地對台灣民眾黨的支持比例則顯著較高於非活躍使用者。
在兩岸議題上,活躍與非活躍使用者之間出現明顯分歧。儘管多數人都認為中國政府是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主因,TikTok活躍使用者更傾向將責任分攤至民進黨與美國政府(民進黨的百分比甚至十分接近中國政府)。在中國對台統戰策略的議題上,兩群體皆認為國民黨可能從中受益最多,但活躍使用者持此觀點的比例略低。當涉及是否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時,兩皆有過半數以上表示願意,反映出基本的防衛共識。
民主制度仍被視為最佳體制,但活躍使用者的比例稍低,也有較高比例的人對獨裁持開放看法或制度對自己來說沒差。大多數受訪者對台灣民主現況持偏正面的評價。不過,在認為台灣社會存在嚴重司法不公正的看法上,活躍使用者表現出更高程度的同意,特別是在「非常同意」的比例上更為顯著,較非活躍使用者高出近10個百分點。
針對一些對現政權的強烈批判性敘述,例如「現在政府與共產黨無異」、「台灣沒有言論自由」等,雖然大多數人表達不同意,但整體上同意者的比例亦較過去調查小有上升。另在與中國生活比較上,兩群體皆傾向認為台灣更適合居住,但在經濟與國家安全議題的權衡中,活躍使用者更傾向以經濟利益為先。
關於疑美論相關命題,兩群體皆顯現出態度的微妙轉變。儘管不同意仍為多數,但整體意見分佈相較2024年選舉調查更趨近「偏同意」,尤其在「美國不會援助台灣」一題上,活躍使用者的強烈同意比例顯著高於非活躍者。有關疑美論相關樣態變遷,值得更進一步分析或更多研究深入探索。
最後,針對兩岸統一與生活變遷的看法,雖多數人不同意放棄民主,但TikTok活躍使用者對「統一後生活變化不大」的論述接受度顯著較高。此外,在官方敘事如「兩岸必然統一」一題中,無論活躍與否,台灣民眾整體仍展現高度懷疑與否定的態度。綜上結果揭示出TikTok活躍使用者在資訊接收、信任結構與政治態度上的獨特輪廓,與非活躍使用者存在顯著差別。
研究限制
抽樣侷限
本調查以網路問卷形式進行,為確保資料品質與合理性,除透過 EZChoice 系統內建的初步檢誤機制外,研究團隊亦根據調查內容設計邏輯檢誤表(涵蓋邏輯性與關聯性檢驗),並對資料進行多重邏輯檢查。此外,調查數據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加權推估,根據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與地區等變數調整,使樣本更具母體代表性。然而,由於本調查採用網路問卷形式,仍可能存在樣本侷限性,例如受訪者的網路使用習慣可能影響其參與意願,或特定族群在網路樣本中的代表性不足。
對公共政治以及兩岸議題、國際關係觀點的敏感性
本問卷涵蓋的部分題目涉及公共政治、兩岸議題與國際關係,其中一些議題在台灣社會具有高度兩極化的意見分歧,且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可能導致受訪者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在此情境下,部分受訪者可能對問卷內容或調查本身產生不信任感。雖然本次網路調查委託政治立場中立的民調公司執行,以降低此影響,但仍可能對調查結果帶來潛在挑戰。
TikTok抖音使用者對外界既定印象及其社會期許偏誤
本調查在問卷開頭透過TikTok抖音的每週使用頻率與單次使用時長,作為篩選條件,以區分TikTok活躍使用者與非活躍使用者。這種設計可能使受訪者意識到調查的針對性,進而聯想到社會上對TikTok的負面觀感。在此情境下,部分受訪者可能會為了避免被貼上「親中」或「不理性」等標籤,而調整作答內容,導致社會期許偏誤。這種偏誤可能影響數據的真實性,特別是在涉及政治態度或價值觀的題目中。
與過往專案之比較限制
本報告雖在部分分析結果中援引過往專案進行比較,但需注意,2024年選舉調查採用市話與手機並行之混合調查模式,儘管後續同樣依內政部人口結構進行加權處理,仍與本次2025年TikTok使用者調查採取的網路問卷形式有所差異。故本報告中兩者之比較僅適用於觀察分佈樣態與整體趨勢,無法進行具體百分比或細部統計數據的直接平行比較。
致謝
本計畫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林宗弘老師於研究籌劃階段在問卷設計、研究邏輯與後續分析等面向給予諸多建議與想法。感謝陳韻如與中央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李俊穎,亦在問卷設計及網路調查的數據統計分析上提供重要的協助。
同時,也感謝中研院調研中心民態計畫團隊以及中國效應主題研究計畫團隊,分別提供美好生活大小事調查及電訪問卷等一系列寶貴的資料,以供本會在本次問卷中參考引用; 本計畫之研究設計也部分參考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感謝諸多過去在此領域耕耘的學者們與團隊,謹致以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此外,感謝典通股份有限公司DSIGroup,依照台灣民主實驗室規劃內容代為實施網路調查; 也感謝在本計畫提供不同協助與建議的朋友們,沒有大家的支持,這項調查將無法完成。一切本計畫與報告衍伸情事,由台灣民主實驗室自行承擔負責。
聯絡我們
社團法人台灣民主實驗室 Doublethink Lab: [email protected]
計畫主持人 社會對話研究員 Eric Hsu: [email protected]
註解
- TikTok 活躍使用者定義:最近一年使用頻率「每週數次或以上且單次平均使用 30 分鐘或以上」者,以及最近一年使用頻率「每天好幾次且單次平均使用 10–30 分鐘」者,可稱為 TikTok 活躍使用者。
- 非TikTok 活躍使用者定義:非最近一年使用頻率「每週數次或以上且單次平均使用 30 分鐘或以上」者,及最近一年使用頻率「每天好幾次且單次平均使用 10–30 分鐘」者,及為非 TikTok 活躍使用者。
- 全國 15 歲以上人口資料取自內政部戶政司 113 年 12 月底 15 歲以上人口統計資料。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附件
◎ 2025 TikTok 抖音使用者調查_全國網路調查 原始數據
◎ 2025 TikTok 抖音使用者調查_全國網路調查 譯碼簿
